界面新闻记者 | 吴容
6月15日,大家乐集团发布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80.24亿港元,同比增长6.85%,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1.1亿港元,同比增长420.19%。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业绩的好转主要得益于食材及人力成本控制得宜。
财报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原材料及包装成本、人工成本及租金成本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原材料及包装成本占比由上年度的30%下降至本年度的28.8%。受此影响,大家乐毛利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至8.8%。
此外,虽然中国香港的业务在本财政年度初仍受第五波疫情打击,但为了应对挑战,公司在致力控制成本之余,推动数字化及自动化,使得提高生产力及效率取得改善。
从公司旗下餐饮品类来看,包括以大家乐品牌及一粥面品牌为主的速食餐饮,意粉屋、上海姥姥、米线阵和巷仔见面馆等7个品牌在内的休闲餐饮,以及主要向学校、医院及其他公私营机构的机构饮食。其中,大家乐布局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中国内地市场只有大家乐品牌,没有休闲餐饮及机构饮食业务。
财报显示,在香港市场,速食餐饮仍是公司的营收支柱,实现了5.4%的增长,休闲餐饮和机构饮食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3%及24.2%;而中国内地业务方面,营收虽微降0.6%至13.24亿港元,但大家乐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放宽,自今年1月中旬起出现“V型”反弹,并恢复至正常经营水平。
在香港市场,速食餐饮仍是公司的营收支柱,实现了5.4%的增长。
报告期内,随着疫情相对缓和,大家乐选择逆势“抄底”。
截至2023年3月底,大家乐共有529家门店,较上年同期净增加29家。其中,香港市场有376家门店,较上年同期净增12家;中国内地市场有153家门店,净增17家。
关注餐饮投资的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曾总结过疫情期间逆势开店的餐饮品牌,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压中了快餐品类是刚需赛道;其次,门店选址有优势,在购物中心和社区街边都可以做起来;而且有下沉能力,在一线城市和低线市场都能发展。”
客单价不高的快餐品牌,符合在疫情期间和经济修复期人们消费欲望降低的需求。疫情以来,包括西贝、海底捞等多个大型餐企都有不断推出新品牌,而快餐也成为推新的热门选择。而大家乐也符合这样的消费者需求和定位。
对于疫情后的发展方向,大家乐首席执行官罗德承在业绩会上表示,由于人手短缺以及人手成本压力,公司存在加价压力。目前公司餐单人均消费大约40港元,有1-2港元提升空间,希望通过不同方法推动人均消费。
同时,对于人手短缺问题,公司会考虑增加外劳人手。
罗德承表示,快餐店前线人员缺1000人手,目前需要员工兼职、加班应付短缺。对于香港拟输入2万名外劳的政策,他表示目前还未看到政策细节,看细节之后会积极考虑。他相信,政策可方便两地劳动人口工作,对于招聘人手会有帮助。
而在新的财年中,开店仍是这家公司的重点。
财报并未提及计划在香港的开店数,但根据本财年内中国内地门店扩张快于香港市场的节奏,也许侧面反映出这家公司未来的重点会是内地市场。
罗德承指出,暑假是生意高峰期,希望消费高峰期能带动生意额增长。大湾区2023年人均消费约30元,大湾区对于出外用餐有刚性需求,公司团队会在餐厅“落点”方面下功夫,对于未来在内地开设24间分店有信心。
大家乐财报也表示,随著疫情限制措施解除及通关,预期市场逐渐复苏。公司对大湾区九个城市前景有信心,将继续在整个大湾区寻找黄金地点,推动门店网络扩展,目前7间新门店正处于筹备阶段。
事实上,作为香港老牌快餐品牌,大家乐在内地市场耕耘已久。但由于港式快餐一直适应不了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当地口味、消费模式,华东市场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一度拖累大家乐中国整体增长。
从疫情后的布局来看,新开门店基本在其较为熟悉的大湾区市场,除入驻各大购物中心外,大家乐还着重打造社区型门店,希望借助这些受封控影响相对较小的社区门店及外卖留住了更多附近的熟客。不过,即便是大湾区市场也早已挤满了竞争对手,如何品牌林立的餐饮市场中突围,大家乐是时候该优化打法和加快节奏了。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