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从俭来,师俭第一

2023-09-09 11:13:45 来源:百度新闻

潮新闻客户端 中兴 编辑 周宇晗

“师俭”两字源于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句话意思是:萧何生前购置田地房宅,必选于穷乡僻壤;主持家政,也不起高墙大屋。他说,子孙后代贤明,就会效法我的节俭之德;不贤明,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抢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萧何对待后人及财产的态度。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让后辈坐享其成。不留下华屋广田,让子孙自食其力,并学习先祖节俭的美德;即使儿孙不肖,这些财富也不会令人垂涎。

二千年来,古代望族纷纷把“师俭”作为家训,作为厅名,作为堂号,作为园名,成为我国独特的治家格言。

浙江磐安羊氏“师俭”家训

浙江省磐安县双峰乡大皿村,现有农户965户、3095人,羊姓占95%以上,号称“中华羊氏第一村”。据史料记载,唐武宗时,“悬鱼太守”羊续后人、嘉州(今四川夹江县)县尉羊愔(805-?),因遭公元844年杨弁之乱弃官入皿川隐居,至今已有1180年历史。

大皿村的选址很有趣:两峰似羊之两角,皿溪穿村而过,羊氏在皿溪上造了三座桥,活脱脱一个“羊”字。

双峰乡大皿村

羊氏祖先以“清德”闻名于世。羊续(142-189),字兴祖,东汉南阳太守,为官清廉,有“悬鱼太守”之美名。《后汉书·羊续传》记载了他悬鱼拒贿的故事。羊续到南阳郡上任不久,郡丞送来一条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郡丞走后,羊续将鲤鱼挂在屋檐下,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郡丞又送来一条鲤鱼。羊续指着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郡丞羞愧万分。于是,南阳百姓肃然起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从此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羊续身体力行,倡导俭朴清廉的社会风气,留下了清德的美名。

羊祜(221-278),字叔子,羊续之孙,西晋政治家、军事家。《晋书·羊祜传》称羊氏“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悬鱼门庭、九世清德”千古传诵。羊祜的《诫子书》,写下“恭为德首,慎为行基”至理名言。

羊续“清德”家风深深地影响了羊氏后人,羊氏一族迁入大皿后,羊愔以《诫子书》为蓝本,提炼总结出“悬规、植矩、诒勤、师俭、有孚、谦益”十二字家规箴言。这十二字家规,是大皿羊氏薪火相传的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

大皿清德堂“师俭”家训

浙江浦江郑氏宗祠“师俭厅”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九成以上的人口为郑姓,由北宋时期迁徙此地的郑氏繁衍而来。南宋初年开始,郑氏家族同居共财300余年,鼎盛时期3000人共食,修祠堂,定族规,明礼仪,传孝义,赢得“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之美誉,是儒家家族文化实践的样本。

郑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末年。元至正年间,同居七世祖郑钦建祠堂五间,后随着族人数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元末明初,郑氏族人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形成了现今的规划布局。

郑氏宗祠主体建筑坐东朝西,面向白麟溪,主入口坐北朝南。全祠共64间,占地5000多平方米,设有师俭厅、中庭、有序堂、拜厅、听训堂、会膳厅、寝室、制膳房、总理室等,功能齐全、气势恢宏。据说宋濂参与了郑氏宗祠的规划设计,大门不开在正南,而在横边,以避免“南面称孤”之嫌。宗祠内三个天井各开一口池,形成一个“品”字,各厅之间分种一排柏树,合起来就是“一品当朝”之意,表示郑氏家族为国家培养忠义良臣。

宗祠门楼两边白墙上,左侧为“耕”“忠信孝悌”,右侧为“读”“礼义廉耻”,共十个大字,宣示郑氏耕读传家和行为准则。檐下悬挂着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江南第一家”匾,门楣上悬挂着“敕旌孝义宗祠”匾,门柱楹联上书“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

郑氏宗祠

第一进“师俭厅”,提醒郑氏子孙时刻不忘节俭。面阔七间,左侧为书种堂,右侧为议事堂,其旁为土地祠;师俭厅内挂有明太祖题写的“江南第一家”“孝义家”匾。

郑氏宗祠师俭厅

师俭厅后庭院左侧挂有会膳钟,为家族聚集丁口进餐所用。敲二十四声,起床;敲四声,洗漱完毕;敲八声,全体人来此听训。敲九声,开始吃饭,男到同心堂吃,女到安贞堂吃,60岁以上的另起灶。

第二进“和义堂”(亦称穿厅),第三进“有序堂”,两侧建有钟鼓楼,左为钟楼,右为鼓楼。第四进“孝友堂”,左为尊贤祠、仁宦祠、忠义祠,右为助祭祠、节孝祠、贞烈祠。第五进“寝堂”。郑氏宗祠布局规范,气氛肃然,朴素大方。

江苏吴江区震泽镇“师俭堂”

师俭堂,号称“苏州明珠”,位于江苏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12号,仁里坊内。师俭堂以宝塔街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靠近藕河,北边靠近頔塘河。师俭堂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初建者潘尔丰做米行生意,所以往来的商船货物,都经藕河,直接进入河埠、仓库,再由铺面直接贩卖给当地百姓。

潘尔丰,浙江湖州人,原在湖州开米行,后把米行扩展到了嘉定、松江一带。乾隆五十九年(1794),当地发生饥荒,饿殍遍野,难民涌入城市。潘尔丰打开粮仓赈灾,沿途置锅,施粥救灾,并捐大米三百担,受到宝山县衙表彰,特授其“宜敦急周”匾。同治三年(1864),商人徐汝福重建师俭堂,光绪二年(1876)又重新修葺和扩建,就有了今天占地2746平方米,建筑面积3534平方米,大小房屋150余间的规模。师俭堂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

师俭堂的建造模式,在当今现有的古建筑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师俭堂主轴的规整、严谨与东西轴的结合在一起,主次分明的建筑将园林与住宅互相融合贯通,形成“西宅东园”的宅第格局。整个六进院落的师俭堂,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宝塔街穿其而过。

穿过宝塔街,就进入了师俭堂的北区,也就是核心区域。站在宝塔街上,看门厅上的木雕,其精美程度,即使放在现代,也丝毫不亚于任何大师级的工艺品。而师俭堂内,这样的雕刻品多达244幅,其中砖雕27幅,石雕4幅,木雕213幅。为勉励后人勤俭持家,堂内各处都陈设有激励后人的先贤语录。并且每间房屋内,都会有田园生活的画像,告诫后人勿忘出身。

进入门厅,“钦若师俭”“师俭堂”两块牌匾便映入眼帘,大气的大厅,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师俭堂的大气与精美。

震泽古镇师俭堂

清乾隆年间,潘尔丰始迁太湖三山岛(今吴中区)。同是1801年,他在三山岛上购地建造了一座大宅院,前厅后楼两进,共计26间,占地8分,名“师俭堂”。

三山岛师俭堂

江苏苏州市“师俭园”

马大箓巷东起王天井巷,西至中街路,据《苏州府志》记载,原作“马大录巷”,“箓”与“录”同音。《宋平江城坊考》疑“大箓”指马光祖。

马光祖(1200~1273),字华父,赐号裕斋,封金华郡公,谥庄敏。浙江东阳马宅镇人。南宋咸淳三年(1267)拜参知政事,咸淳五年(1269)升授为知枢密院事,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马光祖为南宋名臣,为人公正,且善于办案,有“南包公”之誉。他所经手的案子,如《词判风流案成就美姻缘》、《马光祖勇对难缠讼棍》等都成了经典案例,被后人演绎成小说、戏曲广为流传。

马大箓巷就是马光祖的居住地,后人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巷子,以示纪念。而“大录”二字是总录、统领、统管的意思,不是具体官职,而是一种尊称。

马大箓巷虽不过241米长,但巷内多深宅大院,其中,被列入《苏州园林名录》的私家园林“师俭园”也藏于巷中。

师俭园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主人姓季,大门砖雕有冯桂芬题额“师俭园”。

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收为学生。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季宅坐南朝北,三路五进。西路鸳鸯花篮楼厅面阔三间11米,进深12.1米,硬山顶,前附两厢。楼西有庭园,面积约180平方米,以小型山池为中心,环以亭、阁、轩、廊。中路为五进楼,有砖雕门楼两座,题额分别是“师俭贤后”和“慎修思永”。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俭,约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自奉必须俭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在《百字铭》中说:“贵自勤中取,富从俭中来。”历史名人说的都是一个“俭”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师俭第一”,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推荐阅读>